东西问 | David R. Chan:50年前的一场国宴何以改变美国中餐的版图?
与此同时,在美国社会对华人存在严重种族主义的时代,许多二代和三代华裔移民已高度本土化。来自早期广东台山移民家庭的我也不例外,因此接触中餐的机会较少,更无法形成使用筷子的肌肉记忆。语言方面,父母为确保我英语流利纯正,免遭他人歧视,不让我学习中文。
我对中餐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。20世纪60年代末,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大四时,我报名了该校开设的第一门亚裔研究课程,才真正对在美华人的独特历史产生兴趣,开始深入研究美国华裔。后来虽暂停对华裔历史的研究和写作,仍尽可能多地去正宗的中餐馆吃饭,访问美国华人社区,延续对华人文化的探索和追寻。
自20世纪80年代起,我开始记录在美国就餐过的中餐馆,截至目前,记录在册的中餐厅已有7850家。
中新社记者:食物似乎成了你与自身源文化的唯一联系,在你看来,中餐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?
David R. Chan:纵向来看,中餐在美国的发展有明确的分界点;横向来看,美国中餐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——美式中餐,以及正宗中餐。
以时间为轴,第一批华人移民来美的前100多年是美国中餐的萌芽阶段。19世纪中期,加州“淘金热”引发了华人移民来美的热潮,当时的华人移民主要由相对同质化的台山华裔(Toishanese-American)组成。但随着越来越多华人在西海岸谋生,当地人将美国经济的衰落归咎于华人,并最终导致1882年《排华法案》的颁布。
因此,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多年里,美国的中餐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粤菜。同时,早期的美国华人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“种族隔离”之中,华人聚居区是一个孤立的、在文化上与美国主流社会隔绝,同时远离中华文化区的封闭区域。因此,代表早期移民家乡味的传统台山饮食被延续和保存下来。
然而,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导致台山菜不可避免地美国化。20世纪初,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人光顾中餐馆,食物的口味已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发生改变,炒杂碎、炒面、炒饭和芙蓉蛋等菜品应运而生。
在此过程中,美国人也在反向适应中餐的口感,他们逐渐对鸡肉、牛肉、鸭肉的中式做法来者不拒。在纽约等大城市,美国人对中餐的追捧很快便成为一种时尚。大约到20世纪20年代,这种“伪粤菜(pseudo-Cantonese food)”开始在美国各地流行起来,这就是美式中餐的雏形。
标签:
推荐文章
- 如何利用一篇高质量软文文案进行网络推广|悟空收录网 1127 阅读
- 抖音从入门到精通的运营课程(共20节) 1040 阅读
- 抖音超清60帧视频教程+素材+插件---【抖音全攻略教程系列1】 1110 阅读
- 抖音小视频入门教程:《剪映教程+实战》全16讲视频教程 1126 阅读
- 2022抓住巨量千川新红利 1098 阅读
热门文章
- 如何利用一篇高质量软文文案进行网络推广|悟空收录网 1127 阅读
- 微信公众号一个月只能发四次文章怎么办 2600 阅读
- ChatGPT是什么软件?为什么这么火?与SEO有没有关系? 2525 阅读
- 99寻车,专业寻车找车平台,车丢了怎样找到? 2101 阅读
- 线上意见箱怎么弄,微信公众号建议反馈意见箱怎么做 2089 阅读
发表评论
精彩评论
- 无任何评论信息!